`
izuoyan
  • 浏览: 8879338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微软技术魔鬼训练”二十天杂谈

阅读更多
“微软技术魔鬼训练”二十天 杂谈
金旭亮
受到了ATA公司教师培训广告的诱惑,我奔赴北邮昌平宏福校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兄弟高校一线教师一起,开始了为期二十天的微软技术培训课程。
作为一名从2002年就开始接触.NET技术的“老”软件开发者,我原先对这次培训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当老师久了,想重温一下当学生的感觉。
最后的结果是:从7月15日报到开始,到8月5日两门MCP考试结束,20天的培训,堪称“魔鬼培训”,把我这把老骨头,差点给拆散了。
回顾这二十天,还真有点可说的事。
1 王强老师
前两周,给我们讲课的是微软技术顾问部的王强老师。王老师带着一点地方口音,嘴角上象一样有个痣,每次上课提个大水杯,泡上一杯茶,便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可以一口气讲上两个多小时。
根据Web开发技术的脉络,讲课分成若干个Session,每个Session后都布置了相关作业。别小看这些作业,由于每个Session涉及到的技术既深且广,跳越性又大,基本涵盖了.NET Web开发领域的各个方面,每天晚上我们要先消化听课的内容,然后再完成作业。为了完成作业,我们只能加班加点,有的老师干到晚上12点。所有的练习要全部完成,代码量得上万。
唉,报应啊,以前只有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抱怨学生不认真做,现在轮到我们来尝尝这个滋味了。
这样一天天地上课,等讲到最后一讲Web Service与AJAX时,我等学生几乎全垮了(后来听王老师说,他也差不多倒了)。我垮得比其他老师更快,两三次作业都没交。而且老实交代我曾旷课一整天,因感冒在床上足足睡了十多个小时,破了多年以来一天睡觉时间最长的记录。:(
王老师是我所见到的唯一一个在课程上现敲代码写复杂实例的教师,我很喜欢。呵呵,也许主要原因是我和他的讲课风格类似的,都是喜欢现场敲代码,我们都认为只有展示真实的开发过程,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现场敲代码,需要教师有较丰富的开发经验,才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以前是我上课敲给学生看,现在是我当学生看王强老师敲代码,当程序出现错误时,学生和老师一起Debug,感觉很亲切,有点结对编程的感觉。
我觉得讲授象编程语言或软件开发技术之类实践性强的课程,就应该现场编程演示,如果教师连这点都做不到,就不应该讲这门课,换一门理论性强的课来讲,可能会更好些。
再谈谈我对培训与自学的看法:
王强老师是个牛人,讲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我知道了“别人是这么开发软件的”,很有启发。这就是培训给我带来的好处,它让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与直观的感受。
然而,如果指望通过参加培训来真正掌握某项技术,我还是认为是不现实的。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项技术,首先要找书(或其他资料)自学,然后亲身实践。参加相关培训主要是“看别人怎么做”,如果硬要把自己“往别人的套路里套”,未免就有点不明智了。扬弃与因地制宜是关键。
其实,就一句话:饭要自己吃,指望别人帮你吃是荒唐的。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多参加一些培训,对开拓视野很有帮助。
2 疲于奔命的奔波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在昌平住下,只好每天往来于市区与昌平之间,早上6:30起床,7:00出门,大约15分钟到西直门,然后赶8点的那班839公交车,20分种左右到宏福小区南下,再走7,8分钟到上课教室,刚好8:30。每天来回,20天下来,我坐城铁的次数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我自从读研开始到今天有8年了,作息时间就从没这样“规律”过!
近20天的奔波,让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没钱就租房,有钱也绝不买让我每天为上班而花三四个小时被北京糟糕的交通“蹂躏”的房,如果长年累月这样,生命就都耗在路上了,实在受不了。
我听说我的家乡桂林要向拥有150万人的中型城市发展,我不知道市长是不是脑筋有点过热?好的城市不在大小,而在于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现在的桂林到底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以前桂林市区也就20多万人,骑辆自行车逛遍全城,生活方便,环境美丽,压力又不大,多好!现在要弄那么多的人,圈那么大的地,买那么多的车干嘛,难道要学北京,一圈圈的发胖,天天交通堵塞,人人将生命耗在路上,那才算经济发达和社会和谐?
在北京呆了8年,我的感受就是:象北京这种超大的城市,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适合创业与工作,绝不适合于生活!生活成本高,品质差。
大城市给你带来发展的机会,小城市却带给你优质的生活。二者真是鱼与熊掌的问题。年青时看重发展,老时可能就更看重生活本身了。
3 北邮昌平校园观感
当我第一次坐839路公交到达北邮昌平校区时,一下车,一片绿油油的田地,一个保安无精打采的看着大门,其他连个人影都没有,这么荒凉的地方,却居然有个富贵的别名——鲍鱼岛,真叫人有点啼笑皆非。
再次感到中国人起名字是不可信的,比如叫王美丽可能长得很丑,张旺财的可能一经商就血本无归。 :)
北邮昌平校区地盘挺大,房子起得挺漂亮的,也许是因为放假了的缘故,诺大个校园,没见着几个人。校园里几乎全是小树,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好没几年。
很安静,却感受不到有浓烈的学习的氛围,这不象大学校园,倒象是居民小区。
老校区与新校区,是目前许多中国高校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学校也在房山良乡圈了一块地,其环境与北邮昌平校区大同小异,2007年入校的新生将进驻良乡校区。
我估计到时新生们可能会闹意见,他们千辛万苦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考到北京来,末了却将被“发配”到那儿,连北京的边都摸不上,班主任与辅导员恐怕要忙活好长一段时间了。
新校园一般地盘大,房子新,设施好。现在北理工的老校区,巴掌大的地方挤了近3万师生,中午食堂人多得几无立锥之地,但即使这样,谈到要去良乡,没几个老师愿意去的。交通固然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所大学几十年在一个地方,会沉淀下许多代代相传的难于言表的东西,这是一种无形却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独特氛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骨。
我们北理工学校有个小环境(60年来传承下来的延安精神),周围又有个大环境(中关村是中国IT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互动,多年以来,已形成了“北理氛围”,出了很多人才。换一个地方,就会大打折扣,房子再新,设施再好,要再造出同样的氛围,实非易事。
北邮昌平校区旁有一条人工河,好象不流动的,是一潭死水,所以绿油油,看上去脏希希的。这次同学中有杭州电子科大的老师,我特意问了一下杭州西湖的水质如何,她说和北邮昌平校区这条人工河水质差不多,也是“绿油油”的,这让我大失所望,想起从小读过的那本《西湖民间故事》,多美的西湖,怎会现在变成了这样!
我是在桂林成长起来的。
桂林这些年来令人称道的举措之一是将市区的几个湖与漓江连通起来,成了活水,水质就好多了。
然而,桂林之所以现在还能有点好水,恐怕也是由于经济不发达,等到经济发达之后,估计环境也被破坏得差不多了,中国许多地方,不都是进入了这个怪圈?
现在说说北邮的食堂。
我一直认为我们北理工的食堂做的菜是各大在京高校中最难吃的了,我常向朋友们抱怨。但我在北邮昌平校区的食堂吃了20天之后,我不再抱怨了,因为,我发现北邮的食堂做的菜比我们学校的更烂!菜贵质低,唉,不说了。
北邮食堂还生财有道,我们办卡时花20元,等我们培训完退卡时,只能退5元,15元就这样没了!不知是不是内外有别,因为我们是外人,所以必须挨这一刀?
4微软教材与学习感触
虽然我主观上并未将自己绑定在微软的战车上,但在客观上的确为增强微软的垄断地位做出了“贡献”,我不仅自己用微软技术,也教学生用,还写了两本.编程书推广微软的.NET技术,真算是微软公司的铁杆支持者了。
我以前对ATA公司不太了解,现在参加ATA组织的师资培训才知道,它是微软公司在中国推广技术与教育培训的合作伙伴。
作为一名写过两个小书的技术作者,比较关注写作方面的事,因此,我特别注意到了微软与ATA合作针对中国高校推出的成系列数十种教材(兰色封皮,高教出版社,书店里没有卖,只供应微软合作院校),这些教材我们学校软件学院选用了部分,我看过几本,手头也有一本《高级编程技术》。
这些教材,都写着微软公司著,其实是许多人合作的成果,这些教材,在编写上非常注意可操作性,同时又有着必要的原理介绍,语言平实准确,说不上是真正的精品,但也算是写得不错的,比书店里卖的一些书质量更好。
我觉得比较难得的是这些教材虽然种类多,但水平比较平均,而且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不象我们国内一些“写作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拼盘”,有的前后术语、风格都不同,甚至内容重复,一看就是拼出来的。根据技术的脉络对数十本教材进行全面的规划,组织大批人员批量写作,却又能保持稳定的质量水准,这是很考验公司组织和管理能力的,真不容易。也就是微软能做到也愿意这样做。
微软在教育领域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教育是个长线投资,短期是没有效益的。但微软厉害也就厉害在这里,也许是由于它有足够的实力,因此可以做长远的事情,比如微软将触角深深地伸入高校,从源头争夺未来的软件人才。在争夺学生的同时,也在培训教师上下了不少功夫,微软公司的头头们很清楚,培训好一个教师,就会影响一批学生,而这批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就会趋向选择微软技术与平台,这是笔划算的买卖。
唉,国内有哪家软件硬件公司有这个能力能如此深谋远虑地为未来争夺人才资源?
我一直这样看,在软件业,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5 参观微软与全聚德烤鸭
4日下午,我们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来到了位于现代汽车大厦的微软中国公司,在此举办了一个座谈会,然后,顺便参观了微软公司,还特别去看了看微软中国的最大“头头”(好象是姓林吧,记不住了)的办公室,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办公桌上那台巨大的液晶显示器引人注目。
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许多外地高校的老师纷纷在前台那个大大的“microsoft”徽标下拍照留念,一时闪光灯四射。呵呵,一时间微软好象成了旅游胜地。
由于正值双休日,微软公司诺大的屋子里都空的。我问了一下,呵呵,与国内许多软件企业不同,微软不提倡加班,所以,参观了几层,只看到两个员工自愿呆在公司。想起前段时间华为新员工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情,而在国内软件企业加班是家常便饭,还是有点感触的,什么时候,国内的IT企业才能不那么残酷地压榨员工?
最后,我们到全聚德吃烤鸭去了,四个服务员,服务6桌客人,居然还忙不过来,叫个菜单要喊3次。服务态度这样差,居然还要收15%的小费!
呵呵,来北京这么些年,我对这种服务早就习惯了。
全聚德是国营的,现在在吃老本呢,反正中国人多,不需要回头客,每人只宰一刀就够了。
许多国营单位都惊人的相似,管理上低效,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
国企何时能有活力?难道非要等到把老祖宗留下的家产败完,关门大吉,才算是个无言的结局?!
6 微软赶考
在听完所有的课后,ATA公司给我们这些老师们组织了两次考试,以检验学习的效果。第一次是微软公司录用程序员的试题。
以前网上曾流传着许多微软面试题,最经典的是问:下水道盖子为何是圆的?
所以我也有点好奇心,微软是怎么考核程序员的?
但我从这次考试中没发现什么特殊之处,和许多软件公司的笔试试题一样。比如这次考试,就没有考数学,只有一道用泛型技术编写一个数据排序函数的题目,看来微软也认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都是标准的技术题,还有一些诸如手写XSLT之类的题目,最后一道编程题是要写一个HTTP Module,自动统计特定关键字的访问次数。
我觉得,只要你技术熟练,数学不是牛人也可以到微软当个普通程序员,当然,这只是根据我做的这套试题推断出来的。
最后一天是MCP(微软认证专家)考试,上午考.NET Framework 2.0,下午考ASP.NET 2.0,课程编号为728与736。考试费用为每门45美元(当然这钱不用我掏,不然,打死我也不会去考)。
即使你考过了拿到了证,别高兴太早,微软要求你每18个月Refresh一次,即参加新的考试,否则你的证就过期没用了,可谓生财有道,这招真阴!一旦上了微软的贼船,就拥有了送财童子的身份。
我以前从未参加过微软认证考试,这次算是长了点见识。
原先的MCP考试是英文的,ATA公司刚将其汉化,拿我们这批老师做了试验,结果发现问题还不小。
举个例子:.NET Framework 2.0考试,题库中的题目有三种编程语言,C#,VB.NET和Managed C++。在英文考试中,会要求考试者选语言。可汉化版考试平台中,将选语言的功能去掉了。每次考试时,系统随机生成试题组卷。
8月5日上午我参加了这门课程的考试。本来信心满满的,可等我将试题快速的过一遍,立马就晕菜了!为什么? 45道题,除了8道直接与.NET Framework 相关,37道题全部为Managed C++! 我最熟悉的C#与VB.NET居然一道也没有!汗!我有三四年不碰C++了,在.NET下,又有谁放着C#不用跑去用Managed C++?
本来题库中的试题是有3种语言的(VB.NET,C#和Managed C++),按道理说,考试既然没有要考生选语言,那么在组卷时就不应该偏重某种语言,选题时三种语言比例应该相差不大。但我这种极端情况居然轻易地出现,系统的组卷算法一定有问题!
我看着那一大堆gcnew和“^”之类的东东,头有三个大!唉,痛苦啊,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
呵呵,提醒想参加这门考试的朋友们一下,如果参加汉语平台的考试,千万记得三种语言都得看一下,不然,万一象我这样点背,组出个Managed C++通吃的试卷,你就惨了。
下午考ASP.NET 2.0,都是C#题目,就没什么问题了。
现在谈谈我对MCP考试的看法。
MCP考试试题涉及到相当细的技术点,哪怕你是一名有较丰富经验的.NET程序员,如果不对此专门做点准备的话,估计也会有苦头吃。
我个人觉得,这类考试最适合于你已有了一定的开发经验,然后,通过做它的题目(最后同时在计算机上编些Demo),绝对可以加深你对微软技术的理解。
然而,绝不能指望能通过MCP考试来大幅度地提升你的开发能力,或者是对做项目有直接的帮助,试题所涉及到的哪些边边角角的技术,可能你数年都用不到。比如,我的试题中连续3题都是有关国际化问题的,如果你的网站是汉语的,就根本用不上这些技术,不专门准备一下,遇到这种题目一定丢分。
另外,微软公司也不知是有意无意,其题库数年也不换一次,结果在网上其题库广为流传。只要你背功好,能把那几百道题都记住了,高分是探囊取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其证书的含金量。
看来在考试方面,微软真得向我们中国学习。象我们中国的高考,能把那么多的聪明人考成书呆子,设计试题的功力那可不是一般地深!
8月5日,培训到此结束。
从听课起,到考试终,20天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写下此文,也算是对这20天的一个回顾吧。
(流水帐到此结束)
2007/8/6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